简体中文 繁体中文 联系我们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最新要闻

岭南百艺|在历代广彩瓷里 咂摸时光的痕迹

信息来源: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 时间:2023-04-29 作者: 字体: [大] [中] [小]

  在历代广彩瓷里 咂摸时光的痕迹 

  文 / 卜松竹


  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和兰桂堂广彩艺术研究院共同主办的“以画入瓷——历代广彩作品展”让我们看到了广彩在300多年发展史中的风格流变,也看到了当代创作的丰富多彩,以及收藏口味的新趋向。

  源出景德镇  成名广州港

  谈及广彩,人们通常想到的是金碧辉煌的织金彩瓷。其实在广彩历史上,曾经有一个淡雅、沉静的时期。在一些专家看来,这也是广彩300多年的发展中最辉煌、最精彩的一个阶段。


图片


  ▲ 广彩竹节人物纹六角盖瓶

  清  乾隆(1736—1796年)

  高54公分


  关于广彩的诞生时间有多种说法,但基本都集中在康熙晚期到乾隆时期之间。从艺术发展规律来看,广彩瓷从无到有的发展必定要经历一个过程,现今能见到的雍乾时期的广彩实物已经明显脱离了初创阶段,呈现出较为成熟的风格,因此广彩诞生于康熙晚期的说法应当是比较可靠的。

虽然广彩所用的白胎,以及初期的绘制技法和指导工匠都是来自景德镇——广彩行业供奉的两位师祖杨快和曹钧,传说就出自那里——导致要区分早期“广彩瓷”与“景德镇瓷”相当困难,但有经验的鉴定者仍旧可以从绘制水平、手法等方面看出细微的差别。例如早期广彩瓷相较风格类似的景德镇瓷器,从画工上来讲显得“糙”一些,这是初创期工匠能力不足所致。随着逐步的发展,广彩自己的风格逐渐凸显,到了乾隆以后,广彩各期的风格已经比较容易分辨了。

在从景德镇“移彩”至广州之前,在广州这样一个交通便捷、贸易繁盛的中国最重要的对外海港,出于成本等各方面的考虑,买来白瓷胎加彩出售的做法都会存在,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广彩瓷滥觞。当出口量越来越大,转移在广州上彩也就变得越来越迫切,直接催生了广彩这一年轻瓷种的诞生。

承接欧洲样  融汇东西方

广彩是在东西方文化交汇、融和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中国外销瓷器,其早期基本上完全按照欧美社会来样特别制作,表现出“式样奇巧,岁无定样”的面貌。虽然原材料、成型和烧制都是中国式的,但型制和纹样却是欧美风格。


图片


  ▲ 广彩山水图案碟

  清  乾隆  1736-1795年代


  当时,广彩是“欧洲的宠儿”。由于中国瓷器的昂贵身价,广彩的主要生产方式是订制,因之描绘皇室、家族、教会、社团、城邦等徽章纹是其一大特色,这些纹章往往又和人物、动物、山水、花卉等纹样同时使用,其中既有中国形象的事物,也有欧洲式样的事物;描绘船舶图的器物也很常见,不少都写上船舶的名字和在中国港口的停泊日期;动物纹样多为仿西方铜版画的动物纹样或是外国的动物纹样;花卉纹样则是以洛可可艺术绘画风格的表现为主,并且有一些模仿欧洲制瓷机构,比如德国迈森瓷厂的制品;人物纹样是最丰富多彩的,很多器物绘着圣经、古希腊、罗马神话故事、西方人日常生活等。

  在中国人物纹样方面,明代和清代的服装都大量出现,其中闺阁仕女图特别受到欧洲人的喜爱,被他们昵称为“修长的伊丽莎白”。

  广彩瓷在欧洲的兴盛持续了差不多一个世纪之久。到18世纪末期,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以及曾被火山掩埋的意大利古城赫库兰尼姆和庞培的发现引发的“新古典主义”的勃兴,纤巧优雅的洛可可风格被斥为衰退和腐败而迅速退出社会审美主流;另一方面,以德国的迈森瓷厂为标志的一大批欧洲本土瓷厂,掌握了可与中国瓷媲美的硬质瓷器烧制的技术。这些原因导致了广彩瓷器的市场萎缩。

  走入“镀金时代” 诞生“织金彩瓷”

  但此时,北美大陆成为广彩瓷的又一个大市场。受制于英国的封锁而无法打开欧洲市场的美国商人将拓展海外市场的目光瞄准了中国。


图片


  ▲ 广彩粤东纪趣图瓶

  现代  高40公分

  作者 翟惠玲


  1784年8月,“中国皇后号”商船抵达广州,正式开启了中美两国之间的贸易航线。这之后,订制瓷逐渐被大批量生产的瓷器所取代,广彩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世纪的广彩瓷,专门描绘动物纹样的少了,山川名胜、花卉、瓜果、翎毛、草虫纹等装饰手法却得到进一步,具有更多的岭南气息。

  1985年,广州举办了首次《广州织金彩瓷三百年名瓷展览》,但当时仍使用了“织金彩瓷”这一远不能涵盖广彩全部内涵的命名。事实上,在广彩上大面积施金的做法是从19世纪中期才开始的,因为此时的美国在装饰艺术上流行“镀金”的时尚,号称“镀金时代”,大量销往美洲国家的广彩瓷,自然投其所好,久而久之也就成为广彩的一种特有装饰风格。


图片


  ▲ 广彩广州十三行图瓷板画

  2018年

  作者 欧兆祺


  广彩是使用多彩种的瓷器,主要为珐琅彩和粉彩。从色彩学的角度来看,由于早期广彩瓷的色料多用矿物原料,而近代则多为化工产品,所以前者彩料施得厚,发色不够理想,色彩较为沉暗,金彩也不够亮。在色彩的调配和运用中,比较多的是使用复色,因此能很好地表现层次与和谐。这个时期有两种色彩值得特别注意,这就是干大红和麻色。近代的广彩瓷多使用原色,以红、绿、金色为主,色彩鲜艳,金光夺目,但彩料偏薄,并且有变色和脱落现象。

  迎接时代新风  重塑传统工艺

  如果我们将不同时期的广彩摆到一起观察,除了色彩,在构图、题材、画法上也可以看出清晰的风格变化。新中国成立以后,不少老辈广彩艺人进入国营工厂工作,设计和生产方式,以及审美追求都在变。许多作品描绘壮丽的国家建设图景,或者英雄人物,跳出了小桥流水、才子佳人的题材限制,为传统工艺带来了一股新风。之后更年轻的广彩艺人们很多有着在美术中高等院校求学的经历,在创作中又融入了学院派的风格。到了今天,广彩越来越多地与不同领域的工艺门类“跨界”,有时甚至脱离了实体作品的窠臼,纹样、器形、功能都可单独成为施展艺术想象力的元素,产生了许多面目一新的作品。

  每个展览能讲述的东西总是有限,“以画入瓷——历代广彩作品展”自然也无法在并不算太长的篇幅中覆盖广彩300多年来波澜壮阔的全貌。但展览的意义在于,通过不同时期具有一定“标本”意义的作品,为有心的观众点拨一下藏身其后丰饶花园的路径;通过当代工艺美术家的创作个案,折射这个时代对于传统工艺新的审视角度。


  图片


  ▲ 广彩丹霞山图碟

  20世纪70年代

  作者 梁纪


图片


  ▲ 广彩海船纹大碗

  清  乾隆  1736-1796年代


  广彩是一种具有世界性影响力的文化符号。这个展览举办期间,第133届广交会也正在举行。经过新冠疫情三年的袭扰,此次广交会再次大规模地迎来了海外的宾朋。这样的盛况让我们不禁想起当年广彩装船出海的景象。其实所有的产品,背后都是生活,每一件广彩,或者其他东西从一个人手中传到另一个人手中的过程,让它们不仅有了“物”的功用,也有了“人”的温度。所以我们看到每一件历经时光打磨的老物件,仿佛也是看到了与之相伴相随的那些人;而我们看到正在初萌的新作,也不免会去想象:它将遇到谁,从而开始自己在这世界上的第一段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