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繁体中文 联系我们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最新要闻

《精微博大——王芝文陶瓷微书艺术展》举行

信息来源: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 时间:2016-03-08 作者: 字体: [大] [中] [小]

图片说明

微书作品

图片说明

微书作品三国志

图片说明

我会执行会长李近维为王之文颁发广东文化基金奖章

图片说明

我会执行会长游宁丰为此次展览鸣锣开幕

  《精微博大——王芝文陶瓷微书艺术展》3月2日至13日在岭南会展览馆举行。

  王芝文,汕头澄海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陶瓷微书”是他独创的绝技,已收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微书”,即字体很小的书法,古已有之。而将微书烧制于瓷器上的“陶瓷微书”,其记载恐始于王芝文。王芝文的陶瓷微书,每字针尖大小,需借助放大镜才看清楚。但创作时他却完全凭裸眼。

  书法“本于笔,成于墨”。撰写陶瓷微书首先要有特殊笔墨,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瓷器与纸、绢不同,其表面十分光滑。王芝文所用毛笔、釉墨皆自行制作。笔毫仅寥寥数根,狼、羊毛兼有;釉墨虽属平常,但加了特殊原料,不但便于书写,而且经高温烧烤后微书不易失真。这种“特殊原料”是王芝文经无数次试验才获得的(用他的话是“用自己的血和汗调配而成”),其成分自然秘而不宣。

  有了得心应手的毛笔、釉墨,也不一定能写好陶瓷微书。正像那句名言说的:“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王芝文认为,具备了“物静、人静、心静”的外在、内在条件,笔下才会有精彩作品。

  “物静”,指的是外在条件,即创作环境。若置身闹市,嘈杂声不绝于耳,各种光怪陆离现象不停在眼前变换,书家无法集中精神创作。“人静”,是说书家不能事务缠身,终日忙碌,那样难免浮躁。身子静不下,当然无暇搦管。“心静”最重要。王芝文的微书,缮写的多是《论语》、《资治通鉴》、《史记》、《三国志》、《金刚经》、《坛经》等文献典籍。落笔前,须将词句熟记于心;挥毫时,心无旁鹜一气呵成。其间,书家若忽生杂念,势必用笔凝滞,墨色或枯或薄。因此,为了排除干扰,王芝文将工作室设于僻静地方,创作也多在夜深人静之时。

  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人们已沉入梦乡,王芝文则悄悄来到工作室。关上窗户,拉上窗帘。焚香静默半小时后,神凝气定,开始创作。游丝般的笔毫在瓷面拂动,人渐渐进入物我两忘状态……待放下笔,拉开窗帘,屋外已朝霞满天。王芝文的不少佳作都是这样创作的,包括堪称代表作的陶瓷微书《三国志》。

  《三国志》共352963字,王芝文将其书于一件高85厘米、直径29厘米的陶瓷箭筒上。平均每平方厘米50.7个字,而且全部是繁体字!这件作品,由动笔至杀青,用时六年整。这件陶瓷微书后被收入“吉尼斯世界之最”。

  与纸、绢、木质载体不同,陶瓷微书创作中,陶瓷若发生撞坏、烧裂等意外,其后果往往是毁灭性的,书家多日的辛劳当即付之东流。《精微博大——王芝文陶瓷微书艺术展》在展厅特别展出了一些碎瓷片,它们都是王芝文在艺术道路上曾痛苦、沮丧又重新振作的佐证。

  王芝文的陶瓷微书将微书与国画巧妙组合。国画多为山水,微书或构成起伏的远山,或缀字成环环绕瓷器,或用字环“圈”起山水……

  陶瓷微书的艺术效果可用传统黑白照片作比。走近照片,发现画面由无数颗粒构成;后退再看,则看不到颗粒。陶瓷微书作品画面起伏的山峦,凑近用放大镜看,原来缮写的是《诗经》;环绕瓷器的一道黛色“绸带”,近观,原来由无数娟秀的楷书构成……

  1990年,王芝文的首件陶瓷微作品书面世,立刻引起轰动。二十多年来,他在国内外多次获奖,作品远赴二十余个国家和地区展览,去年还摆进了联合国总部大厦。同时,王芝文的作品被国内外多家博物馆及机构收藏,还被有关部门赠予外国政要及海内外知名人士。王芝文的艺术成就正如清华大学张守智教授所评价的:“立足本土文化,突出当代的创新,是中国的,也是现代的,更是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