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繁体中文 联系我们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风采

务实致远 ——记叶选平同志和他创建的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

信息来源: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 时间:2012-03-01 作者: 字体: [大] [中] [小]

  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的会所——岭南会,坐落在绿荫环抱的广州二沙岛上,宛如镶嵌于翡翠上的一颗宝石,在奔流不息的珠江之畔熠熠生辉。

  岭南会已成为广州市民络绎前往、争睹为快的展览热点,“万兆泉民间风情雕塑展”、“广州地区三雕一彩一绣民间工艺精品展”、“巧夺天工牙雕精品展”、“古琴书法篆刻艺术作品展”、“石湾公仔作品联展”等展览相继展出。前来参观的市民经常惊喜地看到,人们熟悉和尊敬的老省长、全国政协原常务副主席叶选平同志,一头银发,一身便装,精神矍铄地出现在展览厅,边和观众一起兴致勃勃地欣赏作品,边询问民间工艺大师们的创作和生活,谈笑之间,幽默风趣,豁达平和。每当这时,人们总会簇拥着争相与选平同志合影留念,一时间,各种照相机和手机拍摄的镁光灯闪个不停,选平同志总是那样亲切和蔼地微笑着,尽可能满足人们的要求,全然不顾自己已是八旬高龄……

 图片说明

不领头  当助手

    从1980年开始,叶选平同志就在广东省政府部门主政,亲身经历和领导了“先走一步”的广东改革开放。选平同志为人厚道,胸怀宽广,着眼全局,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十分务实,至今仍为广东的广大干部群众津津乐道,十分怀念。

  关于自己,选平同志一向低调,从不愿说。打开新华社官方网站上选平同志的履历,我们发现,他的革命工作经历,从上世纪40年代起前后在延安自然科学院机械系、哈尔滨工业大学和清华大学、苏联学习,到先后在延安军委工业局、晋绥边区第一机械厂工作;从全国解放后,先后担任沈阳第一机床厂、北京第一机床厂、北京市机械局、国家科委的领导工作,到1980年担任广东省副省长,1982年担任广州市市长,1985年担任广东省省长,1992年至2003年连续两届担任全国政协常务副主席……在60多年的丰富经历中,选平同志任职时间最长的职务,却是一个民间社会团体——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的会长,至今整整20年,初衷不改,孜孜以求。

  那是在1992年,选平同志刚卸下日理万机的省政府工作重担,担任全国政协常务副主席不久,就与另外两位发起人于飞和郑群同志酝酿,筹备成立了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

  这是一种炎黄子孙的使命感,一种中华文化的情意结。

  选平同志出生在广州,从小受到岭南文化的耳濡目染。至今,他还常常兴致勃勃地忆起,当年在广州市立第六十一小学读书,放学后他背着书包在教育路一带流连忘返,马路边惟妙惟肖的“捏公仔”,屋檐下精美绝伦的“雀仔笼”,街巷里老年人手中铮黄发亮的水烟筒……如同一幅幅浓郁的民俗风情画卷,深深地吸引着他,直到他16岁那年赴延安。选平同志参观万兆泉创作的西关风情泥塑展览,越看越着迷,心领神会,情不自禁模仿着旧时西关街头社会百态的种种细节,开怀大笑不已……

  改革开放以后,选平同志长期在广东主持政府工作,对广东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同时在文化建设方面的迫切需求,感触与思考尤深。机械工程师出身的选平同志,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固然十分重视,得心应手;但宽阔的视野、丰富的阅历和深厚的传统文化造诣,使他绝不仅仅囿于单纯经济技术增长的思维,他深谙文化的重要性,深谙文化是大政方针,是指导人类前进方向的航标,一个民族的道德理想、思想品德都体现在文化里面。

  1992年8月6日,在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成立大会上,选平同志以发起人的身份,讲了一番发自内心的话:“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继承弘扬优秀中华文化,吸收世界先进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发展构建更加光辉灿烂的民族新文化,使我中华民族始终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和进步,这是一面旗帜,这是一种使命。历史上无数志士仁人就曾为此而苦苦求索、呕心沥血、奋斗终生。今天,我们从前人手中接过这面旗帜,赋予自身这一光荣使命,我们自然要立定一个可以终生为之奋斗,甚至需要代代相继为之奋斗的目标和宗旨……”他要以自己晚年的全部热忱和精力,致力于这一关乎民族盛衰兴亡的事业。香港和澳门的多位社会贤达李嘉诚、郑裕彤、李兆基、郭炳湘、何鸿燊、林百欣、马万祺、何厚铧等,纷纷慷慨捐资成立了广东文化基金,鼎力支持这一事业。

  选平同志是一个充满民族责任感的人,更是一个务实、严谨的人,长期的工科技术工作经历,使他非常尊重客观规律,注重可操作性。他深知,促进中华民族文化这一命题内涵非常丰富,覆盖面极广,需要身体力行的事情很多,这又是党和政府很重视的工作,当前已经有很多官民机构、志士仁人都在从事这项工作,而促进会自身的能力、包括能够组织调动起来的能力毕竟有限,因此,选平同志提出,在开展会务工作时既要立足广东,从广东实际出发,积极利用和充分发挥广东地理、历史和人文的优势;又要从实际出发,干实事,讲实效,不追求空泛的形式。

  经过再三考虑,选平同志提出了“拾遗补缺,济弱扶倾,积极务实,量力而为”的十六字方针,作为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开展会务工作的指导原则。他说:“文化工作是党和政府很重视的工作,我们很放心。但我们是否可以从旁对党和政府一时还顾及不到的方面,去促进一下,推动一下,去补一补,扶一扶呢?我们不唱主角,不当领头,是老老实实做党和政府的助手。”

   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就此扬帆启航。


补一补 促一促

   


图片说明

    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教育是根本。促进会成立之初,于1994年设立了“广东文化基金”,每年奖励广东省教师和少先队辅导员70人。选平同志提出的评奖对象是历史、地理、美术、音乐、体育教师和少先队辅导员,历史、地理科成绩开始不计入高考总分,选平同志就提议把历史、地理教师纳入评奖范围。他说:“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等科目学校重视,家长重视,学生也重视,而五小科经常被忽视,这些任课老师评先进较难。但是,这五门课对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形成很重要,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起着很大的作用,所以应该给予奖励并且应该重奖,凡评上的教师和少先队辅导员,每人奖金10000元,还有一枚价值3000元的金质奖章。我们就应该补这个缺。”

  这项评奖活动坚持了11年,共有1400多名教师获奖。每年,选平同志都亲自接见获得“广东中华文化基金奖章”的老师和少先队辅导员,促膝交谈,勉励有加,在全省教育界成为佳话。

  接着,促进会又把“补一补”、“扶一扶”的目光投向了粤北贫困山区。

  1999年深秋,选平同志带领促进会的同志来到群山环绕的乳源瑶族自治县,爬山涉水,走村过寨,深入小学视察。他看到当地小学条件很简陋,师生们一早从家里带午饭,中午却连个热热饭的地方也没有,不少学生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辍学。选平同志与促进会的同志们商量,决定捐建4所小学,改善办学条件,并资助30多名贫困学生的全部学费,直至他们完成学业。

  硬件问题初步解决了,选平同志在调查中更关注的是师资问题。他深知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特别是乡村小学教师,千百年来在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中,他们乃一方圣人呵,他们的知识、见解及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到子孙后代的素质修养和文化水准。乳源县现有的教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固然需要提高;而另一方面,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教师进修更新知识,更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进行的战略性任务。选平同志发现,乳源教师进修学校的校舍破旧狭窄,教学设施不足,严重制约着教师进修工作的实施。于是,促进会决定雪中送炭,帮助装备好担负着培训全县小学教师、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任务的“工作母机”——乳源教师进修学校。

  2000年金秋,由促进会和澳门立法会议员冯志强先生共同捐资130万元,当地集资140万元兴建的一幢高四层、面积为2076平方米的乳源教师进修学院教学综合楼竣工,还购置了价值90多万元的电化、音乐、图书等教学设备,修厨房、筑围墙、铺校道、建球场,一个焕然一新的教师进修学校落成了。乳源县的教师们不仅有了优越的进修环境,还可以通过远程教育网络,直接选修华南师范大学的专业课程,硬件、软件同时大大改善了。选平同志高兴地挥笔题写校名,亲自出席新教学楼落成庆典。这一来,县领导们都来了,韶关市的主要领导也来了,大家都是为了一个山区贫困县教育事业的发展而来的呀!

  满头银发的全国政协常务副主席、老省长,一次又一次来到乳源,为振兴一个贫困县的教育“补一补”,“促一促”,这种务实、质朴的精神,深深感动了当地的干部群众,带动了当地的教育事业。如今的乳源县,最漂亮的建筑大都是学校,乳源教师进修学院共培训教师5122人次,全县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从38.1%提高到69.2%,高中在校生规模从1032人增加到4261人。在2006年高考中,乳源县考生的入线率高达83.3%,名列韶关地区第二位,一年中全县上大学的人数竟比建国以来的总数还要多。

  2006年5月19日,一个艳阳普照的日子,广州大学迎来了首任校长叶选平同志。原来,早在1983年广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创办广州大学之初,时任广州市长的选平同志亲自担任了校长之职,对广州大学的创办给予了多方支持。如今,选平同志以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会长的身份,再一次来到广州大学“补一补”,“促一促”:促进会在广州大学设立了“广东文化基金助学金”, 每年资助广州大学学习成绩优秀而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的全部学费,受助时间最长的可达完成从本科到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业,累计投入资金300多万元。

  酝酿此事时,选平同志提出,设立这项助学基金,不能满足于资助一些贫困学生就完事,而是要建立一种机制,使得社会力量与学校、受助学生等多方良性互动,最终建成一个强大的基金。因此,获得此项资助的学生都要签订一份《道德契约》,要求受助者奉行“受惠社会,回报社会”的美德,大学毕业工作后有能力时,将受助金额捐回广州大学广东文化基金助学金,用来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大学生。

  选平同志在助学金签约仪式上即席讲话。他没有多谈助学金,而是在履行一位老校长的职责,给在座的几百名学生代表谆谆讲述做人的道理。当接过学校赠送给他的木制《论语》一书时,他即席为现场同学解读儒家文化,希望大家能够“修身齐家治国”,要学会处理好人际关系,先做人,后做事,学成之后,不要忘本,要积极回报社会,回报母校。老校长一席话,言简意赅,语重心长,学子们报以一阵又一阵热烈的掌声。

  大凡广东人,恐怕都会有这种感觉:每当面对源远流长、独树一帜的岭南民族民间文化,你仿佛徜徉在色彩斑斓的时光隧道,好像进入无限神奇的童年梦境,不禁思绪万千,浮想联翩。这真是中华民族文化大观园里的一朵奇葩呵。

  选平同志也不例外。每次参观广东民间工艺展览,他总是那样兴趣盎然,观察入微,从作品的设计构思、制作工艺、材质来源、艺术特色、历史沿革到传承发展……无不追根溯源,问个透彻。惟其如此,他早在1993年,在全社会尚未对抢救优秀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形成共识之时,就把“补一补”、“促一促”的重点,放在一批濒临消亡的广东民间工艺美术遗产上。

  广绣,历史上与苏绣、川绣、湘绣齐名,同为中国四大名绣。欣赏广绣艺术大师们绣花,且不说构图、设色、针法,光是劈线就令人目醉神迷:他们刺绣用的可不是一根完整的丝线,而是把一根头发丝那般细的丝线,劈成四股、八股——二十四股,然后,这渺如游丝的丝线在小小银针的翻飞穿引下,层次、针法变幻莫测,绣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七彩画图,堪称世界一绝……可是,近年来广绣落伍了,行业凋零,人才大多流失,薪火几近失传。广东久负盛名的牙雕、广彩、玉雕、木雕、泥塑、竹雕、石雕等传统民间工艺行业,也都不同程度面临危机。

  1993年,促进会出资帮助广绣工艺美术大师陈少芳举办作品展览,引起了广州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和支持。20年来,促进会以“零租金”的方式,出资出力,先后策划举办了近百场民间工艺展览,将这些艺术瑰宝在社会上大力推广,引发了一阵又一阵民间工艺热潮。每年,促进会都资助几批民间工艺艺人走出国门,到香港、澳门、澳大利亚、加拿大、比利时等地展出作品,开展中外文化交流,广纳百家之长。

  近年来,各级政府、社会上更多的有识之士乃至联合国等国际组织,越来越意识到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采取的保护力度也越来越大了。更加庆幸的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民间收藏越来越火,广州三雕一彩一绣等传统民间工艺都得以复苏,重新焕发活力了。


                  细水与长河

  “我认为,以往我们长期受权力过于集中体制的影响,解决社会问题的非权力机制和社会横向网络长期处于发育不全、运转不灵的状况。今天,对解决促进中华民族文化这类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社会大事,我们强调充分发挥社会团体具有的社会性和便于联系群众的特殊作用,强调以社会团体的名义,号召和实行‘社会参与’,这应该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题中应有之义。”

  这是选平同志在促进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理事会上的一番肺腑之言,也是他对促进会作为一个民间社团组织,如何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建立一种灵活务实、充满生机、最大限度动员社会参与的运作机制的深刻思考。20年来,促进会组织策划的各项活动,无不贯彻着这样一种工作思路,选平同志说:“济弱扶倾不是救济施舍,我们要想办法建立一种长期运作的机制,要细水长流。怎样才能长流?办法就是我们出点酱油,请别人出鸡,把项目推动起来。”

  岭南文化源远流长,采中原之精粹,纳四海之新风,融会升华,自成宗系,在中华大文化之林独树一帜。上世纪90年代初,广东出版界的有识之士便酝酿出版一套地域性百科全书《岭南文库》。这项出版工程的选题,涵盖有关岭南的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包括历史政治、经济发展、社会文化、自然资源和人物传记等各个方面,却因学术价值高而和者寡,因工程浩大而资金缺,一时陷于困境。

    这时,选平同志和促进会执行会长杨资元同志决定伸出援手。经过多次研究协商,此事得到了广东省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由促进会出资398万元,广东省委宣传部和广东省新闻出版局出资600多万元,一共集资1000万元成立了“岭南文库基金”,专用于这项浩大的出版工程。几年来,《岭南文库》丛书已出版专著76种。在此基础上,“岭南文库基金”又继续编辑出版一套可以普及行远、有助于广大群众认识岭南文化丰富内涵的通俗性、知识性读物《岭南文化知识书系》。这两套丛书的编辑出版,对于弘扬岭南优秀民族文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此外,由郑群执行会长创建的“广东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会”,在全国率先开展中华民族凝聚力学术研究,促进会每年拨出20万元专款支持开展这项学术研究活动,取得了较丰硕的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和好评。

  广州杂技艺术也是岭南民间文化的一颗明珠。多年来,广州杂技团活跃在国内外舞台,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广州杂技团的发展受到困扰,创作经费尤为匮乏。1998年,为了扶持这一民间艺术的发展,促进会决定出资100万元,专用于支持广州杂技艺术的创作,选平同志还亲自给当时的广州市市长林树森写信,得到市政府的大力支持,拨出200万元专款,共同成立了“广东中华文化广州杂技艺术创作基金”。

  广州杂技团是一个朝气勃勃、富于创新精神的艺术团体。创作资金一经解决,全团上下励精图治,锐意创新,1999年,广州杂技团成功创作推出了一台全新的杂技专题晚会《金木水火土》。这台晚会把中国传统的“五行学说”提炼成五个主题,创造性地运用杂技的元素加以表现,展现在观众眼前的“土”,在一片银白的主色调中,开天辟地,柔术、武术演绎的肢体的蠕动,昭示着生命的诞生;在 “木”的翠绿的主色调里,双人千秋绝地翻腾,一种生命的张力喷薄而出;蓝的主色调代表的正是“水”,魔术的独特表现力把水演绎得变化万千、风诡云谲;以“逐日爬杆”演绎的“火”,产生了全新的杂技技术;而以金黄色调表现的“金”,彰显的是凤凰涅磐,球技、蹬技等表演令人眼前一亮,漾起金色的畅想……

  这台原创的杂技晚会,打破了以往杂技演出由各种单一节目组成的传统理念,主体鲜明,清新隽永,令人耳目一新,在国内外杂技界引起轰动,自推出至今整整8年,长演不衰。2000年,促进会为支持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而在澳大利亚悉尼举办《金木水火土》大型杂技晚会,我国驻悉尼总领事廖志洪、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等出席晚会,全场观众无不为中国如此精湛而又充满创意的杂技艺术喝彩。接着,《金木水火土》在泰国连演78场,在欧洲也多次演出,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保留项目。这台专题晚会中的多个单项项目,如《太空梦幻—柔术》,获得第四届全国青少年杂技大赛金狮奖;《金色畅想—球技》获得第九届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金狮荣誉奖和蒙地卡罗国际马戏节“金小丑”奖杯;《阳光女孩-技巧造型》、《超越-蹦床》、《追求-抖扛》、《青春节奏-足尖空竹》、《英雄小子-软钢丝》获得了金狮奖第六届全国杂技比赛三金两银的的优异成绩。

  如今的广州杂技团新人新作不断推出,已经步入全国一流杂技艺术团体的行列。团长曹建平感慨地说,“当年促进会出资设立的杂技艺术创作基金犹如雪中送炭,在最关键的时候帮助了我们。这不仅是资金上的支持,更是创新意识、拼搏精神的激发,就好像一支杠杆有力地撬动了我们的创新和发展。”

  


图片说明

    20年来,按照选平同志“我出酱油,你出鸡”的工作思路,促进会与省市各有关管理部门携手合作,还先后成立了《广东音乐基金》、《广东中华文化王季思古代戏曲、古代文学学术研究基金》、《广东中华文化广东汉剧基金》、《广东中华文化客家山歌基金》、《广东中华文化韶关采茶戏基金》等。这些小基金的创立,犹如涓涓细水,义无反顾地汇入了广东民族民间文化发展的滔滔长河。

    尊老爱幼是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当今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关爱与支持老年人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工程,促进会成立以来,一直热心支持老年文体运动的开展。已经开展了十四年的“中华杯”老年门球赛,就缘于选平同志的一次出差。那次,选平同志到兴宁,住在县招待所,房间的窗户正对着一所学校的操场。清晨,选平同志被一阵阵欢声笑语吵醒,起床一看,只见一群老年人正在操场上打门球。爱好体育运动的选平同志兴致颇浓地站在窗前观赏了很久,他觉得这项运动特别适合老年人的特点,不需太出力、不需激烈碰撞,又很有竞技运动的乐趣。回到广州以后,选平同志与促进会的执行会长们商量,决定每年拨出15万元支持广东老年门球运动,并在全省各市轮流举办“中华杯”门球赛事,以推动和促进老年门球运动的发展。每年的比赛,成了全省各地爱好运动的老年人们的一次盛会。选平同志风趣地说:“有钱人打高尔夫球,我们就打地尔夫球(即门球)吧!”

  选平同志对台球很有研究。他说,打一场台球,既要动脑筋,又可以很轻盈地绕台四周大概要走三里路,这对老年人的健康很有帮助,还可以广交球友,切磋球艺,比赛对意志、心理承受能力的冲击,能激发人不断进步的动力。因此,只要他在广州,他都出席每年由广东文化基金资助的“广东文化基金杯”台球邀请赛,和老领导、老将军们一同挥杆竞技,还多次过五关斩六将,问鼎冠军。


给自己戴上紧箍咒

  资金总值超过亿元的“广东文化基金”,其理财思路更是如此。选平同志对“广东文化基金”的管理,一如他厚道、务实的性格,十分注重稳健理财。在几十年的从政生涯中,无论在什么工作岗位上,选平同志始终保持着勤俭节约、留有余地的美德。这种品德源于他童年时代的特殊经历。他说:“我是穷苦出身,穷到什么程度?小时候在广州,要过年了,家里什么菜也没有,幸亏米缸里还剩一点点米。父亲投身革命一去音信全无,我和母亲、妹妹相依为命,一贫如洗,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所以,我理财总是丰年防歉年,总要留有余地。”

  “广东文化基金”成立之初,当时社会上各种“高额投资回报”风潮迭起,导致不少基金经不起诱惑而最终损失惨重,甚至血本无归。但选平同志始终不为所动,严格把关,坚持存本用息,集中支持广东省的扶贫助教、文化发展事业,量力而为,努力不辍。20年过去了,过亿元本金始终完整无损。

  2006年3月16日,选平同志在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全体理事大会上,总结了促进会成立以来,委托香港成立的“广东文化基金”收到港澳各界人士的捐款以及使用情况,建议将“广东文化基金”委托专业银行实行慈善信托。选平同志指出:“广东文化基金委托银行慈善信托,可将促进会长期以来在理财中坚持的存本用息的资金运作原则,通过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使资金运作不以个人意愿为目的,不受个人因素、人事变更以及政策变动等其它不稳定因素的干扰,改由专业银行操控,以确保资金的安全性和资金运作原则在执行上的连贯性;以确保基金持续地专用于促进会开展的各项文化教育事业,不得挪作他用。这是一项长治久安的基金管理良策!”

  选平同志这一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得到了促进会理事们一致赞同。经过大会讨论,全体理事表决,一致通过“广东文化基金”委托香港专业银行慈善信托。

  2007年5月25日,广东文化基金信托契约签署仪式在香港交通银行信托有限公司举行,选平同志以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会长的身份,和执行会长杨资元、黎子流同志等一同赴港出席签署仪式 。选平同志代表促进会在信托契约书上签字,契约书明确规定:“包括文化促进会工作人员在内的任何成员,均不得在基金收入中领取任何报酬、补贴,也不能报销任何费用。信托基金的全部收入只能用在文化交流、教育、扶贫等慈善事业上。”契约一签,人们感慨道:“这样做叶主席可以保持晚节了。”选平同志说:“保一众晚节,何止一人?而更重要的是为内地的基金会探索一个更好的体制,看人们敢不敢自己戴上紧箍咒,服从紧箍咒。”

  就这样,广东文化基金成为了国内首个进行慈善信托的基金,从法律的高度,确保了这股清澈、纯净的细流,今后将永远源源汇入汹涌澎湃、一往无前的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长河。

   

  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已经走过了20年历程。关于促进会自身的建设,选平同志亲笔给全体工作人员题了一个条幅:“学会尊重别人,无愧做人良心。”在长期共事过程中,他更是率先垂范,处处尊重别人,心胸坦荡,宽于待人,和衷共济,气定神闲。二沙岛岭南会展览馆,和岭南会会所一样,又是一座环境格外尊贵、高雅、优美的标志性建筑。对此,选平同志给工作人员提出的唯一要求是,继续办好展览,免费向公众开放,给市民增加一个参观休闲的好去处。

  新落成的岭南会展览馆大堂正中,镶嵌着选平同志亲笔撰写的《岭南情》,结尾写道:“岭南会面南临江,期本会会务如滔滔珠水曲折但永向前。”

  呵,珠江水日夜不停地奔流、跳跃,像是在聆听、应和……

实习编辑:谢秋芳